天慈国际药业

把顶尖智慧留住,上海药企与诺奖得主共商合作

时间:2019.11.04 字号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 王默玲)备受瞩目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迎来尾声,这一集结了44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1位图灵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菲尔兹奖获得者的“人类最强大脑天团”也将陆续离开上海。但盛会过后,不能没有回响,怎么把这些顶尖科学家的智慧留在上海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在论坛的“创新药研发与转化医学”峰会上,上海药企与诺奖得主共商合作,这也让我们看到“把顶尖智慧留住”的美好前景。



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上海天慈国际药业有限公司去年与北京亚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一次签约吸引了不少目光。他们签订的198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合作协议,其中包括36项全国独家品种,为全国首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的试点省市之一的上海,实现了一大批技术成果的引进,一定程度上为扭转上海医药科研成果外流的局面做出了贡献。


而就在这次峰会上,天慈国际积极与参会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们展开深度交流,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求具有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创新药物合作机会,将其研发与成果转化引入中国。



上海天慈国际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函璞介绍说,他们已经与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格雷戈·塞门萨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就HIF-1(缺氧诱导因子-1)研究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相关领域的创新药、中药活性化合物开发达成意向。



峰会上,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表达了对创新药、创新疗法产业化、市场化艰难的感慨。他认为,医学治疗上的重大研究成果光靠科研人员也是“孤掌难鸣”,需要找到转化生产的有效途径,才能让患者尽早享受到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希望和福音。



“我们与格雷戈·塞门萨教授的合作,就是想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口优势和医药市场规模优势,将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商业化药品,让中国老百姓用得起优质低价的国产放心药。”李函璞表示,作为一家药企,就要像一座桥梁一样,把顶尖科学家的智慧成果落地生根,转化为造福患者的实在利好。


据了解,天慈国际采用首创的“A+W”成果转化模式,在张江科学城南区打造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占地211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共有20栋标准厂房,最多可承载80条GMP生产线。


“天慈国际所打造的‘A+W’创新产业模式正是基于MAH制度,旨在共享产能,解决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所谓‘A+W’, ‘A’是指通过12年自主创新所积累的42个高端仿制药和4个新药进行产业化;‘W’代表‘We Pharma’,其中文释义是大家一起来造药,造药是为了让普通百姓用得起高效低价的放心药,天慈国际是以自己的研发技术为核心基础,整合生物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形成全产业链的同业平台,是整个产业链的 ‘柔性、开放、给予’的共享平台。”上海天慈国际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池王胄说。


目前,已有一大批国际重磅创新药物落户天慈国际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其中包括治疗脑梗心梗特效生物原创新药HTUPA,其安全性、有效性、临床使用便捷度均优于进口产品;多肽类止痛新药DN-9,具有低成瘾性和无耐受性的显著优势,未来有望取代吗啡;复兴凯特的CAR-T新药Yescarta,已进入临床阶段;绿谷制药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联合研发的甘露寡糖二酸胶囊(GV971)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已完成III期临床并申报上市许可; TC-006应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



李函璞说:“MAH制度最显著的优势在于不仅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也能成为药品上市许可的持有人,这意味着当研发方研制出一款新药之后,不必再为建不建厂而纠结,可以直接委托合适的医药企业进行生产,这就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还提高了新药研发的积极性,打通了从药品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能看到诺奖得主的研究成果在这里生产出来,让顶尖科学家不再“孤掌难鸣”,也让上海更加长久地保留住这些顶尖智慧的光芒。


编辑:应雨擎